孟宗竹林古戰場:英雄沒有紀念碑

1788年林爽文帶領殘餘的叛軍聚集小半天(南投鹿谷)山頂,與渡海而來清朝的正規軍發生激戰。此時距離農民起義已經一年三個月,事件接近尾聲。後來清高宗將此事件紀錄成他統治生涯的十全武功之一,歷史總是勝者才有發言權,誰說英雄要有紀念碑。這裡是孟宗竹林古戰場,設有石階步道供旅人參訪。鹿谷鄉生產茶葉與竹筍,因為山區森林資源豐富,也開闢了許多觀光景點。

清朝官方的紀錄


早在1782年清高宗就有諭旨,指出台灣為海外重地,民番雜處,各族群間常有械鬥。調任的官員任期三年,時間太短而無心經營,諭令任期改為五年。1785年台灣總兵柴大紀於兩日內分別呈給皇帝一份奏摺,清高宗本以為有要緊的事,卻發現是無關緊要的小事,認為柴大紀無法勝任海疆重地,決定要調任。然而不久之後發生官員遇到生番被殲首,十餘人被害,柴大紀率文武官員進山圍剿,前後兩次共殺死38名原住民。此事使清高宗改變看法,認為遠近番眾自必憚其威名,不敢再滋事,因此讓柴大紀回任台灣總兵。

1787年初,水師提督陸路提督紛紛上奏台灣發生民變,並帶兵渡台。起初皇帝認為林爽文只是一般盜匪結黨橫行,在水陸兩提督帶兵整治下,應可以很快平定亂事,但經過了三個月台灣北、中、南各地農民陸續響應起義,官府被農民攻下又被清兵奪回,各有損傷。所以清高宗決定調派閩浙總督常青至台灣統兵,雖然清兵有鎗砲,僅能勉強守住縣城,無法攻下林爽文部眾山區的據點。

直到1787年底,改派福安康與騎兵海蘭察帶領精銳部隊來台灣,加上與林爽文不同族群的本地民眾,支援官府的軍事掃蕩,以及本來加入林爽文的部眾因情勢轉變而叛逃,三個月後活捉林爽文與其家人、主要幹部至北京審判並錄下口供,最後以酷刑處死。事後清高宗也提出檢討,認為派遣台灣的官兵長期從人民身上取得利益,紀律敗壞,又以剿匪為名動輒燒毀民宅,造成民怨沸騰,才會發生農民起義的事件。

聲名狼藉的官員大多在起義不久被殺,柴大紀身為清朝台灣總兵,多次領兵擊退林爽文部眾,當時諸羅縣城僅用竹柵圍成難以防守,因此柴大紀派兵埋伏城外要道,成功阻止林爽文的進攻,有勇有謀被冊封為一等義勇伯。然而柴大紀明知官員貪贓枉法卻不圖改善,後來被彈劾於1788年,在北京被處死。當時因林爽文事件被處死的官員還有另外兩位,革職的有六位包含常青

清朝統治台灣西部沿海

台灣民間的研究


林爽文做過基層衙役,時常自掏腰包幫助被官府拘禁的農民脫困。雖然口供稱自己不識字、家境貧困,因官員要抓結黨的匪徒,任意燒毀民宅,因此被激憤的眾人推舉為反抗軍首領,然而這是嚴刑拷打下的供詞。當時清軍無力平定亂事,皇帝下令刨除林氏在福建漳州的祖墳,以挫其銳氣。然而派員尋訪當地卻無所獲,其後捕獲林爽文父親林勸,與林爽文的部將等人,也都問不出更多線索。最後由該縣進士林屏南提供的資訊,說多年前有一位叫林爽的年輕人,年約20以內常來閒遊,為林恪之孫,才找到林氏祖墳。然而清高宗林勸被捕之後,卻改變心意,下令祖墳不值得再行查辦,甚至想要免除林勸的死罪,遭到大臣們的嚴厲反對。

林爽文若真為市井流氓,又怎會有如此堅強的決心與毅力,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,撐了一年三個月,與清廷大軍戰到最後一刻,沒有投降、自殺或叛逃,而是坦然面對刑罰與審判,更何況當時家人、親信都團結一心,在被抓後經過拷打審問,也沒有供出更多線索。當時在大里的林氏宗族長輩,也曾經勸林爽文不要起事,然而民怨沸騰勢不可擋,決定起事的林爽文絕非一時衝動,雖然知道結果可能失敗。

清高宗貴為一國之尊,有能力調動全國的資源,卻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八百萬兩白銀,才平定民變,也相當重視叛軍的口供,可見皇帝也認為林爽文是一個可敬的敵人,只是不能頒匾額給他。任何對於王權統治有威脅的人,甚至是做得不正確的清朝大臣,也要處死以示警告。目前在台灣以爽文命名的學校與道路,位於大里中寮。事件過後承擔罪責的人面臨死刑,其他人則留下無法磨滅的共同記憶。

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是叛軍領袖莊大田,兩次攻陷鳳山縣。 第一次假裝敗退,將官兵引出城,趁其不備由另一端攻入縣城。第二次也是假裝敗退再圍攻,官兵緊急撤退時,部分叛軍穿著官兵服裝,進城放火。莊大田善於用計,攻其不備,雖然之前只是一農民。最後福安康進軍屏東才抓到莊大田,於台灣府城被凌遲處死。莊大田的供詞說他沒見過林爽文,也不屬於他的管轄,與林爽文供詞相同。不論是否為真,兩人的目標是一致的。

發表者:紛紛 FanFan

讀工程、喜歡藝術,目前在台灣南投經營民宿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